成都紅光小學五年級數(shù)學補習班聯(lián)系方式 _戴氏小學補習班
◆您現(xiàn)在正在閱讀的“認識分米、毫米”教學設計文章內(nèi)容由收集!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!“認識分米、毫米”教學設計現(xiàn)場:一、回顧再現(xiàn),以舊引新1.課前師生進行“說話接龍”游戲。教師說出一個物體名稱,要求學生說出長度(或厚度)要短(或?。┑奈锲罚觥皽y量”概念。2.師生回顧已經(jīng)認識的長度單位(米、厘米),學生說出所知的其他長度單位(毫米、千米)。二、參與活動,學習新知第一部分:認識毫米1.認...
,上課方式:"一對一"VIP班 "2-6人"精品小班 "10余人"大師班課程特色:名師輔導,高分保優(yōu)
小學文化課補習培訓暑假班搶先優(yōu)惠報名!
◆您現(xiàn)在正在閱讀的“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”教學設計與意圖文章內(nèi)容由收集!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!“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”教學設計與意圖教學內(nèi)容
蘇教版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(shù)學》二年級(下冊)第87~88頁。
教學目標
1.使學生能從開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數(shù)學信息,能夠從條件或問題想起確定解題思路,能正確地分步列式解答相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。
2. 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,培養(yǎng)初步的分析、綜合和推理能力。
3. 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,積極與同伴進行交流,體會成功的快樂。
教學過程
一、 創(chuàng)設問題情境,自主探究解決方法
1. 課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。
毛毛猴說:“我們一共摘了42個桃?!?/p>
提問:如果你是小猴,你準備怎樣安排自己的食物?
學生可能提出兩種方案:(1) 每天吃的個數(shù)同樣多。(2) 每天吃的個數(shù)不同,如:第一天吃9個,第二天吃12個。
談話:(課件演示長尾猴說:“每天吃9個,吃了3天?!保┻@兩只小猴告訴我們哪些數(shù)學信息?
[設計意圖:引導學生設想小猴會如何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食物,從而調(diào)動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(jīng)驗。通過問題“這兩只小猴告訴我們哪些數(shù)學信息?”引導學生整理已知的信息,熟悉問題情境。]
提問:根據(jù)這些信息,你能提出哪些數(shù)學問題呢?
估計學生會提出:吃了多少個桃?還剩下多少個桃?……
談話:我們先來解決其中一個問題:還剩下多少個桃?你能獨立解決嗎?
[設計意圖:變靜態(tài)展示問題為動態(tài)生成問題,培養(yǎng)學生根據(jù)已有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。]
2. 探究解決方法。
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解決,再進行小組交流。
學生可能有下面兩種想法:(1) 從條件想起。根據(jù)每天吃9個桃,吃了3天可以求出長尾猴吃了多少個桃,再用一共摘了42個桃減去吃的桃,得到還剩多少個桃。(2)從問題想起。要求還剩多少個桃,需要知道摘了多少個桃和吃了多少個桃,已知摘了多少個桃,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個桃。
如果學生不能想到從問題想起,則進行如下引導:要求還剩多少個桃,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?題目中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吃了多少個桃,怎么辦?
[設計意圖:預計學生中可能出現(xiàn)的情況,并設計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,可以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對自如。讓學生在嘗試、交流、反思的過程中,明確不論是從問題想起,還是從條件想起,都要確定第一步求什么,有利于學生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。]
談話:你能根據(jù)上面的討論,自己列式解答這個問題嗎?
學生嘗試列式,教師板書:
(1) 吃了多少個桃?9 × 3 = 27(個)
(2) 還剩多少個桃?42 - 27 = 15(個)
提問:9 × 3求得的是什么?42 - 27為什么會得到剩下的呢?
[設計意圖:對上面兩個問題的討論,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計算的含義,明確實際問題的數(shù)量關系。]
3. 引導反思,形成思路。
提問:為什么要先算已經(jīng)吃了多少個桃?
4. 遷移解題思路。
出示“試一試”。
毛毛猴說:“我一共摘了42個桃。”長尾猴說:“第一天吃(9)個,第二天吃(12)個(用學生課始時提出的數(shù)據(jù))?!贝罂ㄌ岢鰡栴}:“還剩下多少個?”
提問:要解決這個問題,應先求什么?
學生獨立解決問題,并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與計算方法。
教師巡視,并及時發(fā)現(xiàn)下面兩種解法,指名板演:
(1) 9 12=21(個);42-21=21(個)。
(2) 42-9=33(個);33-12=21(個)。
組織交流時,重點引導學生表述第一種方法的思考過程,并提問:這樣解答與例題的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點?(都是要先求已經(jīng)吃了多少個)
交流第二種方法。提問:這種解法先求什么?與第一種解法有什么不同?
[設計意圖:引導學生比較例題與“試一試”在解法上的相同點,比較“試一試”的兩種解法的不同點,既遷移了例題的解題思路,又提高了學生分析數(shù)量關系的能力。]
二、 分層練習,逐步鞏固
1. 做“想想做做”第1題。
學生敘述題意后,提問:要先求什么?為什么?
學生獨立解題,并組織反饋。
2. 做“想想做做”第2題。
學生自主解決,并匯報解決問題的過程。
讓不同解法的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(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每一種解法是先求什么,再求什么的)。
3. 做“想想做做”第3題。
學生獨立列式解答,并與同伴交流(每一種解法的思考過程)。
4. 做“想想做做”第4題。
提問:誰來說一說“合計”是什么意思?求足球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?求合唱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?
學生獨立解答后,組織全班交流。
5. 拓展練習。
毛毛猴摘了3天桃,一共摘了31個;長尾猴也摘了3天桃,每天摘9個。
(1) 毛毛猴與長尾猴一共摘了多少個桃?
(2) 毛毛猴比長尾猴多摘了多少個桃?
學生獨立解答后,提問: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?
[設計意圖:問題情境中出現(xiàn)的多余信息,能培養(yǎng)學生選擇數(shù)學信息的能力。讓學生比較兩道題的相同點,能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形成解題思路。]
三、 整理反思,形成思路
提問:這節(jié)課你有什么收獲?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,我們可以怎樣思考呢?舉例說一說。
【“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”教學設計與意圖】相關文章:
◆您現(xiàn)在正在閱讀的“認識分米、毫米”教學設計文章內(nèi)容由收集!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!“認識分米、毫米”教學設計現(xiàn)場:
一、回顧再現(xiàn),以舊引新
1.課前師生進行“說話接龍”游戲。教師說出一個物體名稱,要求學生說出長度(或厚度)要短(或?。┑奈锲?,引出“測量”概念。
2.師生回顧已經(jīng)認識的長度單位(米、厘米),學生說出所知的其他長度單位(毫米、千米)。
二、參與活動,學習新知
第一部分:認識毫米
1.認識毫米
◆您現(xiàn)在正在閱讀的“認識分米和毫米”教學設計文章內(nèi)容由收集!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!“認識分米和毫米”教學設計教學內(nèi)容蘇教版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(shù)學》二年級(下冊)第26~28頁的內(nèi)容。教學目標1.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,初步建立1毫米、1分米的長度觀念,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。2.培養(yǎng)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。3.結(jié)合具體內(nèi)容向?qū)W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...
師:估一估這個回形針有多長?(學生估數(shù))把你估的數(shù)記在心里,怎樣才能知道我們估得對不對?用厘米做單位實際測量。
(巡視時進行測量方法指導:要用直尺的0刻度線對準測量物體的一端,然后對齊直尺讀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。)
師:在小組內(nèi)交流一下你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想法。
(集體交流,測量結(jié)果是在2~3厘米之間。)
師:曲別針比2厘米長一些,比3厘米短一些,也就是說不能用整厘米來表示,怎么辦呢?這就產(chǎn)生了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。(課件演示:厘米尺)這是一把厘米尺,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,把這一段直尺放大了。你能找到1厘米嗎?
生1:0到1之間就1厘米。
師:還有嗎?
生2:4到5之間也是1厘米。
生3:2到3之間也是1厘米。
師:觀察刻度線0~1之間,你看到了什么?
生4:有短的豎線。
生5:還有長一點的豎線。
生6:有格子。
師:格子的大小怎樣?
生(齊):差不多一樣吧,一樣大,一樣寬。
師:一格一格地指一指。這些刻度線把1厘米的長度平均分成了這樣的小格,數(shù)一數(shù),有多少個小格?
生(指著課件一起數(shù)):10個小格。
師:其中這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。(課件演示:認識1毫米)
(師與生問答:兩小格是多長?5小格呢?7毫米有幾小格?10毫米是哪到哪?18毫米呢?)
2.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
師:拿出自己的直尺,找到1厘米,用鉛筆尖指著數(shù)一數(shù),看1厘米里有幾個1毫米?
生1:都是10小格,就是10毫米。
生2:我知道了6—7之間也是10毫米。
生3:1厘米中有10個小格。
生4:20個小格就是2厘米。
生5:50毫米就是5厘米。
師:從大家匯報的結(jié)果來看,無論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個1毫米,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?
生1:10毫米就是1厘米。
生2: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。(師板書:1厘米=10毫米)
3.感知毫米
教師先后讓學生用手勢比劃1毫米,用1毫米的視線范圍觀察四周,找1毫米的物體。
師(出示1毫米實物標本):在同學們的眼里,有這么多物體和1毫米接近,說明同學們都有一雙善于觀察、善于發(fā)現(xiàn)的眼睛?,F(xiàn)在,你想對1毫米說些什么?
生1:1毫米呀1毫米,你怎么這么?。?/p>
生2:你可太難比劃啦。
生3:你可真小呀!
生4:你就像一條小縫。
師: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“毫米”作單位?
生1:大米。
生2:縫衣針。
師:同學們都選擇了一些相對較小的物體,某一地區(qū)降水量的大小就是用“毫米”作單位表示的。其實用“毫米”作單位不僅僅要考慮物體本身的長短、粗細等,還與測量的要求有關。
3.測量實踐(略)。
第二部分:認識分米
1.認識分米
師:同桌合作,用直尺來測量課桌到底有多長?
(提出合作要求:一個同學用直尺量,另一個同學幫助數(shù)。巡視時進行測量方法指導。)
師: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測量的?
生:……
師(小結(jié)):可以用15厘米為一段去測量,可以用18厘米為一段去測量,還可以用10厘米為一段去測量。看來,測量課桌的長度,需要一個比厘米大,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。為了便于推算,規(guī)定10厘米長的線段為新的長度單位分米。(板書:1分米=10厘米)
2.認識分米和厘米的關系
師: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,說一說你的畫法。
生:……
3.感知分米
用手勢比劃1分米
師:用手勢比劃出1分米,放到直尺上量一量是1分米嗎?(引導利用直尺上去比劃;反復比劃1分米,逐步遞增1分米的表象)
找生活中1分米的物體(略)
4.認識分米和米的關系
師:拿出軟尺,估計有多長?大概幾分米?數(shù)一數(shù)有幾分米?你知道了什么?
生:……
三、梳理知識,解決問題
1.完善板書,進行總結(jié)
2.基礎性練習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(完成課本練習題)
3.拓展性練習:這是四個同學測量紙箱的長度后交流的情景,說說你的想法。
4.實踐性練習:選一樣教室里的物品,先估一估再測量,并把測量方法和結(jié)果找人交流。
四、課外延伸,聯(lián)系生活
推薦課后任務單(丁丁的數(shù)學日記、實物標本、選擇實物進行測量、多少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?)
評課
長度與面積、重量、體積等一樣,是用于刻劃物體屬性的基本尺度之一。小學階段測量往往是和長度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。認識毫米、分米是在學生認識厘米和米的基礎上的深入學習。學生在學習厘米和米的時候,已經(jīng)體會到了統(tǒng)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,所以本節(jié)課學生體驗性學習的目標在于揭示“毫米、分米”知識發(fā)生的過程,即厘米和米在“精細”刻劃物體的長度時的不足。設計者通過“說話接龍”的游戲方式,讓學生進行了深刻的體驗性學習,其目的就在于讓學生體會到毫米、分米知識發(fā)生的必要性,同時巧妙地引發(fā)學生的認知沖突,可謂匠心獨運。
接著,設計者“深入”地通過學生的估測、實測等方法的運用,讓學生充分感受“長一些”、“短一些”,自然而貼切地引出“毫米”的知識,并及時地結(jié)合刻度尺,讓學生比劃、數(shù)小格、尋找生活中的1毫米等途徑,引導和幫助學生揭示出厘米和毫米的關系。同時,設計者又“淺出”地通過測量課桌的長度來引出“分米”的學習,在學生經(jīng)歷認識毫米的活動基礎上,增加了讓學生畫一畫的環(huán)節(jié),進一步發(fā)展學生的數(shù)學思維能力,在數(shù)學與生活之間建立了必然的有機聯(lián)系。這樣的處理,不論從教學時間的安排,還是教學活動地設計,學生的體驗是充分的,知識的產(chǎn)生是自然的,教學的實效是明顯的。
從整體的教學設計中我們深感設計者對“合作探究學習”得心應手的運用。首先合作的問題是有價值的,主題與任務是明確的;其次,活動的開展在過程性評價與反思中既有預設的,也有生成的,既是關注過程的,也是關注結(jié)果的;第三,活動的開展不是放任的,教師在巡視中注重對學生測量的方法、思維的關鍵點的及時掌控、引導和啟發(fā)。
最后,教學設計中充分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(fā)與利用,精心設計反思性練習,關注學生數(shù)學交流能力的培養(yǎng),在學生完成課本練習的基礎上,設計了拓展性練習和實踐性練習題目,及時地將實現(xiàn)數(shù)學對生活的反哺,將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(jīng)驗結(jié)合起來,構(gòu)建了有效的練習情境,不僅回答了為什么、是什么的問題,還回答了怎么辦的問題。學生不僅學到了解釋性的知識,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探究性的知識。
【“認識分米、毫米”教學設計】相關文章:
,
戴氏教育小學文化課補習
戴氏教育小學文化課補習培訓,成都小學文化課補習上百校區(qū),就近咨詢,專屬定制學習提升方案
◆您現(xiàn)在正在閱讀的“有余數(shù)的除法”教學設計與說明文章內(nèi)容由收集!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!“有余數(shù)的除法”教學設計與說明教學內(nèi)容蘇教版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(shù)學》二年級(下冊)第3~4頁。教學目標1.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余數(shù)的意義,會用豎式計算有余數(shù)的除法,理解并掌握有余數(shù)除法的試商方法。2.使學生在操作、計算和比較等活動中,發(fā)現(xiàn)并初步理解“余數(shù)比除數(shù)小”,培養(yǎng)簡單的推理能力。3.使學生...